雾霾成因分析利器——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

近几十年来,我国不少城市相继开展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,所取得的成果在环境管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。究竟什么是“源解析技术”,它在分析雾霾成因时发挥了什么作用,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。


何为源解析技术?
源解析技术是对环境污染物来源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的技术。

其实就是刨根问底,追宗溯源。以大气颗粒物为例,源解析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:一,颗粒物里包含什么成分(难度系数1.0);二,找出这些成分的来源(难度系数10.0)。


源解析有什么用?
污染源解析工作是识别污染来源、有效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。就大气颗粒物来说,这是PM2.5污染防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,源解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找出颗粒物污染的“病因”,并有针对性地开出“药方”,对于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 PM2.5污染防控规划具有重要意义。


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技术工作,由于各地采用的技术方法不统一,缺乏一致的技术要求和科学规范,造成颗粒物解析结果可比性较差,既难以实施城市间的横向比较,又不能为分析同一地区颗粒物来源的演变特征提供充分依据。


2013年8月14日,环保部于出台了《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(试行)》,用来指导各地在科学的标准和规范下开展源解析工作,取得可靠可比的源解析结果,为颗粒物污染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。

目前来说大概有三种常用的方法:

1、源清单技术方法

首先,应按照环境管理需求对颗粒物排放源进行分类。其次,调查各类颗粒物源的排放特征,根据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确定颗粒物排放源的排放量,建立颗粒物排放源清单,从而可以统计颗粒物排放总量及各区域、各行业、各类颗粒物排放量,定性或半定量识别重点排放区域、重点排放源对当地颗粒物排放总量的分担率。


2、源模型技术方法
首先,根据模式适用范围、对模型参数的要求及环境管理需求合理选择空气质量模型,建议小尺度采用简易模型,城市和区域尺度采用复杂模型。其次,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源清单。最后,进行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计算,采用复杂模型内置的模块模拟分析,获得各地区各类污染源排放对环境浓度的贡献。


3、受体模型技术方法

受体模型主要包括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和因子分析类模型。化学质量平衡模型不依赖详细的排放源强信息和气象资料,能够定量解析源强难以确定的源类,如扬尘源类的贡献。首先,通过颗粒物源类调查、识别,确定主要排放源类(种类、点位和数量)。其次,采用科学规范的采样和分析方法,进行颗粒物源类和受体样品的采集及化学分析,从而构建颗粒物源类和受体化学成分谱,选用合适的CMB 模型软件进行解析。因子分解模型法根据长时间序列的受体化学组分数据集进行源解析,不需要源类样品采集,通过颗粒物受体样品的采集及化学分析,选择相应的因子分解模型,基于源类特征的化学组成信息进一步识别实际的颗粒物源类。


可见,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确是一项长期、复杂且专业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工作。因此,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在就如何理解贯彻《指南》时指出,全国各地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应急方案,必须以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为依据。各地应根据空气污染现状、工作基础和污染防治目标,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,科学选择适宜的来源解析技术方法。在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中,应按照标本兼治和循序渐进的原则,针对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长期性和专业性要求,加强针对性监测和科学研究,加快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,提升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水平,实现源解析工作的常态化。
京ICP备13049181号-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6109